齲病是一種慢性破壞性疾病,并不累及所有牙面,對牙齒的不同解剖部位具有某種傾向性。根據齲病的臨床損害模式,從動力學角度,可以按照齲病發病情況和進展速度分類;從形態學角度,可以根據損害的解剖部位分類;也可以按照病變程度分類。
(一)根據病變侵入牙齒的深度分類
1.淺齲:齲損在牙釉質或根面牙骨質層內。
(1)一般無自覺癥狀。
(2)牙釉質平滑面淺齲的病損表面呈白堊色或棕褐色,組織破損;點隙窩溝淺齲,窩溝色素沉著重,色黑或呈墨浸狀,探診可卡住探針;根面淺齲呈棕色,探診粗糙質軟,但缺損不明顯;鄰面淺齲在咬合翼片上可見牙釉質喪失銳利的邊緣影像,模糊變毛。
(3)牙髓活力測驗結果正常。
2.中齲:齲損的前沿位于牙本質的淺層,又稱為牙本質淺齲。
(1)患牙多有對冷熱或甜酸刺激(尤為后者)一過性敏感的癥狀,撤除刺激,癥狀立即消失,無持續性疼痛。
(2)可見齲洞,窩溝處中齲洞口有墨浸樣改變,口小底大;鄰面中齲,可于(牙合)面邊緣嵴相應部位見到三角形的黑暈。探查洞壁感質軟,探及牙釉質牙本質界處有輕度敏感。
(3)牙髓活力溫度測驗結果正常。
3.深齲:病變進展超過牙本質中層達深層。
(1)患牙明顯的冷熱酸甜刺激敏感或食物嵌塞后一過性疼痛,無自發痛。若將冰水滴入洞內,患牙有一過性敏感癥狀。
(2)可見深大齲洞,探診洞底超過牙本質中層,位于牙本質深層,但去凈腐質后不露髓。X線可判斷齲損的范圍和與髓腔的距離。
(3)牙髓活力溫度測驗結果正常。
(二)根據病變發生的解剖部位分類
1.點隙窩溝齲:是齲最好發的部位,臨床最多見,年輕恒牙多發。
2.平滑面齲:鄰面好發,也是僅次于點隙窩溝的齲易感位點。
3.根齲:也稱根面齲,多見于中老年人和牙周病患者。
4.線性釉質齲:是一種非典型性齲病損害,主要發生于上頜前牙唇面的新生線處。
5.隱匿性齲:臨床易漏診。好發于磨牙溝裂下方和鄰面,仔細檢查可見病變區色澤較暗。
(三)根據病變的進展速度分類
1.慢性齲:進程多極慢、持續,洞內軟化牙本質相對較少,著色深,質地相對干硬,不易用手用器械去除,去凈腐質后,洞底可見硬化牙本質,黃褐色,堅硬而光滑,又稱干性齲。成年人發生的齲多屬于此種類型。
2.急性齲:洞內軟化牙本質較多,病變組織著色淺,病變范圍較廣,質地較濕軟,容易以手用器械去除,挖出的齲腐多呈片塊狀,又稱濕性齲。多發生在兒童和易感個體,如存在唾液分泌障礙的個體。
3.靜止齲:局部環境變化,隱蔽部位變為開放狀態,致齲因素消失,病變停止進展并再礦化,已有缺損保持原狀。病損區為黃褐色、淺碟狀或外敞形淺洞,表面光滑、質硬。常見于磨牙的(牙合)面和失去相鄰牙齒的患牙鄰面。
(四)根據病變的發生與既往牙體治療的關系分類
1.原發齲:在未經過治療的牙齒上發生的齲均為原發齲。
2.繼發齲:做過牙體治療或修復的患牙,在充填體或修復體邊緣的牙體組織上或與材料接觸的洞壁、洞底發生的齲為繼發齲。臨床可見患牙修復體邊緣的牙體組織著色、變軟。
3.再發齲:以往曾對患牙原發齲病灶進行了完善修復,在該牙的其他部位又新發生了齲。